健康案例

神内新手的第一个夜班:激动紧张但不慌乱

发布时间:2019-12-06 字体: 浏览:3454

2019年10月5日,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普通的一天,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,因为这是我医生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夜班。



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接完班,26个患者,1个病危,1个病重,了解好病人情况,查看病房,做好相应的处置后,开始接诊第一位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。



17:00左右接到急诊科电话:55岁男性患者突发左下肢无力2个半小时,启动卒中绿色通道。


不到2分钟再次接到急诊科呼叫:70岁男性患者突发口角歪斜、左下肢无力2小时,再次启动卒中绿色通道。


什么是卒中绿色通道?


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,经过全院各科室共同努力,目前已经形成成熟的脑梗死救治绿色通道,24小时/7天随时接诊患者。医院成立了以120中心、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急诊医学科医师为主体,影像、检验、康复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为依托的救治小组。设立脑血管病急诊响应机制,保证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畅通。绿色通道医生均经过SCA专业化培训,救治过程接受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委员会质控,急性脑血管病救治能力与市级三甲医院持平,首批进入北京市溶栓地图,为我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。



我科二线及主任一前一后按绿色通道流程争分夺秒去评估,大概过了5分钟接到通知,护士迅速整理好床位做好溶栓前准备,患者入住科室后快速过床,进行心电监护,确认好血压,分别于17点13分、17点21分钟开始静脉溶栓,DNT分别为30分钟、28分钟。溶栓后2名患者肢体无力症状均明显好转,我心里的“大石头”也放下了。


紧接着又收诊了一位主诉是头痛诊断偏头痛的患者,前半夜就这样过去了。


后半夜是在“医师25床血压高了、26床心率快了、28床心电图有问题……”声音中渡过的。


科普时间:什么是DNT?


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争分夺秒,稍有延误就有可能危及生命。DNT(door to needle time,入院至溶栓时间)是评估卒中中心效率的一个主要指标,缩短这个时间,就意味着患者的脑细胞会有更少的损伤。



在2019年11月4日市卫健委下发的《北京市提升急性心脑血管救治能力情况的通报》里,门头沟区医院DNT时间是38分钟(中心建设之前在90分钟以上),排在全北京市75家医疗机构的第15位。


第一个夜班感悟:时间就是大脑


作为一名刚刚毕业走入临床工作的新人来说,第一个夜班的确有太多想说的。记得刚入科的第一天,接触的第一个病人就是卒中绿色通道的患者,和带教老师一起去评估,完成整个绿色通道流程后看到患者症状恢复,就从那时开始真正了解“时间就是大脑”这句话。


至今我入科已经3个多月了,这段时间科里组织多次业务学习、疑难病例讨论、神经科相关疾病指南及药物规范用法、用量学习,卒中绿道流程学习,同时也参加了卒中学院的培训,已经结业。通过这些积累使我对神经科疾病零散的知识点有了横向的框架,临床思维也在形成,认识到多想、多看、多听的重要性,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积累自己在独立值班时虽然忐忑但不慌乱。



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,工作在这个和谐的大家庭,医生团队和护士团队建立了良好的默契,临床工作再苦再累没听见一个人抱怨退缩,身边的每个人都用他们踏实肯干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我,让我知道临床工作最重要就是细节,细节决定成败。


我值的第一个夜班接诊4名患者,2名患者溶栓,这种情况其实是科里每个人值班的常态。


今年6月我们医院喜获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授牌,成为卒中中心大家庭中的一员。我也希望自己能在卒中中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,不断学习提高,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,通过我们卒中中心诊治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,提升医疗质量,实现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,降低患者的死亡率、致残率、复发率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使患者受益最大化。

点击返回列表